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三公山碑光和四年四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三
(上缺二字)分气,建立乾坤。
乾为物父,坤为物母,运生六子,□□为□以土为山□□风雨。
天有九部,地有八极。
天地通□神明别序。
州有九山,丘□成士北□之山□升□阻上为祈首含□阴宝南号三公
厥体嵩厚,峻极于天。
鼎足帝□二郡宗祀□奉□□□公嘉佑□为形兆触石□云不崇而雨,阴□氛廓莫不□□德配五岳,王公所绪。
四时圭璧,月醮酒脯。
□公降灵□□□□□□得志列□群后或在王庭,辅翼圣主。
飏雨时降,和其寒暑。
年丰岁稔,分我稷黍。
仓府既盈,以谷士女。
□□得进,陈其鼎俎。
黄龙白虎,伏在山所,禽兽□□亿两为耦。
草木畅茂,巨仞不数。
下民知禁,顺时而取。
皆受德化,非性能者。
明公垂恩罔极,保我国君
群黎百姓,□受元恩。
光和四年岁在辛酉四月□亥朔二日甲子,元氏左尉上郡白土樊玮字子义,玮□要□□陵侧陋。
出从幽谷,迁于乔木
得在中州,尸素食禄。
□以弱□归于□族□明□欢□以□足观听□□道无拾遗。
消捍□难路无怨讟,得应廉选,贡名王室,灵祗福胙,施之缺册。
于是感恩。
□□立铭勒石。
乃作颂曰:
俨俨明公,民所赡兮。
山□窈窕,石岩岩兮。
高仓□□侯群神兮。
兴云致雨,除民患兮。
长吏肃恭,□□心兮,四时奉祀,黍稷□兮。
□用□□□□□兮。
百姓家给,国富殷兮。
仁爱下下,民附亲兮。
遐迩携负,来若云兮。
或有薪采,投辐檀兮。
或有□鬼阻出□兮。
或有□□□□耘兮。
或有隐遁,辟语言兮。
或有恬淡,养皓然兮。
或有呼吸,求长存兮。
跂行喙息皆□恩兮。
□佑樊玮,出谷迁兮。
封侯食邑,传子孙兮。
刻石纪德,示后昆兮。
永永不□亿载年兮。
举将南阳冠军君姓冯,讳巡,字季祖□修六经之要,析□□之历,受命北征。
为民父母,攘去寇凶。
□用无□奸□越竟,民移俗改。
恭肃神祗,敬而不怠。
皇灵□佑,风雨时节。
农□执耜,或耘或耔。
童妾壶馌,敬而宾之。
稼穑穰穰,谷至□钱。
叔杰如火,咸怀仁心。
君姿前哲,乔札季文
笃□稂秀,不为苛烦。
悯俗陵迟□□咨□山无隐士,薮无逸民。
怀道以德,慕此□□百姓欧歌,得我惠君。
功参周、邵,受禄于天。
长履景福,子子孙孙(《隶释》三)
朱异迎降文钦赤乌十三年 孙吴 · 孙权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三
方今北土未一,钦云欲归命,宜且迎之。
若嫌其有谲者,但当设计网以罗之,盛重兵以防之耳(《吴志·朱桓传》)
崔林 曹魏 · 孟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九
宰相者,天下之所瞻效,诚宜得秉忠、履正、本德仗义之士,足为海内所师表者。
窃见司隶校尉崔林,禀自然之正性,体高雅之弘量。
论其所长以比古人,忠直不回则史鱼之俦,清俭守约则季文之匹也。
牧守州郡,所在而治,及为外司,万里肃齐,诚台辅之妙器,衮职之良才也(《魏志·崔林传》)
策命晋公九锡文 曹魏 · 曹奂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二
朕以寡德,获承天序,嗣我祖宗之洪烈。
遭家多难,不明于训。
曩者奸逆屡兴,方寇内侮,大惧沦丧四海,以隳三祖之弘业。
惟公经德履哲,明允广深,迪宣武文,世作保傅,以辅乂皇家。
栉风沐雨,周旋征伐,劬劳王室,二十有余载。
毗翼前人,仍断大政,克厌不端,维安社稷。
暨俭、钦之乱,公绥援有众,分命兴师,统纪有方,用缉宁淮浦
其后巴蜀屡侵,西土不靖,公奇画指授,制胜千里。
是以段谷之战,乘衅大捷,斩将搴旗,效首万计。
孙峻猾夏,致寇徐方,戎车首路,威灵先迈,黄钺未启,鲸鲵窜迹。
孙壹构隙,自相疑阻,幽鉴远照,奇策洞微,远人归命,作藩南夏,爰授锐卒,毕力戎行。
诸葛诞滔天作逆,称兵扬楚,钦、咨逋罪,同恶相济,帅其蟊贼,以入寿春,凭阻淮山,敢拒王命。
公躬擐甲胄,龚行天罚,玄谋庙算,遵养时晦
奇兵震击,而朱异摧破;
神变应机,而全琮稽服;
取乱攻昧,而高墉不守。
兼九伐之弘略,究五兵之正度
用能战不穷武,而大敌歼溃;
旗不再麾,而元憝授首。
收勍吴之隽臣,系亡命之逋虏。
交臂屈膝,委命下吏,俘馘十万,积尸成京。
雪宗庙之滞耻,拯兆庶之艰难。
扫平区域,信威吴会,遂戢干戈,靖我疆土,天地鬼神,罔不获域。
乃者王定之难,变起萧墙,赖公之灵,弘济艰险。
宗庙危而获安,社稷坠而复宁。
忠格皇天,功济六合。
是用畴咨古训,稽诸典籍,命公崇位相国,加于群后,启土参墟,封以晋域。
所以方轨齐鲁,翰屏帝室。
而公远蹈谦逊,深履冲让,固辞策命,至于八九。
朕重违让德,抑礼亏制,以彰公志,于今四载。
上阙在昔建侯之典,下违兆庶具瞻之望。
惟公严虔王度,阐济大猷,敦尚纯朴,省繇节用,务穑勤分,九野康。
耆叟崇养之德,鳏寡蒙矜恤之施,仁风兴于中夏,流泽布于遐荒。
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狂狡贪悍,世为寇雠者,皆感义怀惠,款塞内附,或委命纳贡,或求置官司。
九服之外,绝域之氓,旷世所希至者,咸浮海来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
海隅幽裔,无思不服,虽西旅远贡,越裳九译,义无以逾。
维翼朕躬,下匡万国,思靖殊方,宁济八极。
以庸蜀未宾,蛮荆作猾,潜谋独断,整军经武
简练将帅,授以成策,始践贼境,应时摧陷。
狂狡奔北,首尾震溃,禽其戎帅,屠其城邑
巴汉震叠,江源云彻,地平天成,诚在斯举。
公有济六合之勋,加以茂德,实总百揆,允厘庶政。
敦五品以崇仁,恢六典以敷训。
而靖恭夙夜,劳谦昧旦,虽尚父之左右文武,周公之勤劳王家,罔以加焉。
昔先王选建明德,光启诸侯,体国经野,方制五等。
所以藩翼王畿,垂祚百世也。
齐鲁之封,于周为弘,山川土田,邦畿七百,官司典策,制殊群后。
惠襄之难,桓文以翼戴之劳,犹受锡命之礼,咸用光畴大德,作范于后。
惟公功迈于前烈,而赏阙于旧式,百辟于邑,人神同恨焉,岂可以公谦冲而久淹弘典哉?
今以并州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河东、平阳弘农雍州冯翊凡十郡,南至于华,北至于陉,东至于壶口,西逾于河,提封之数,方七百里,皆晋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实纪纲诸夏,用率旧职。
爰胙兹土,封公为晋公
使持节、兼司徒司隶校尉陔即授印绶策书,金兽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
锡兹玄土,苴以白茅,建尔国家,以永藩魏室。
昔在周召,并以公侯,入作保傅。
其在近代,赞侯萧何,实以相国,光尹汉朝,随时之制,礼亦宜之,今进公位为相国,加绿綟绶。
加公九锡,其敬听后命。
以公思弘大猷,崇正典礼,仪刑作范,旁训四方,是用锡公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
公道和阴阳,敬授人时,啬夫反本,农殖维丰,是用锡公衮冕之服,赤舄副焉;
公光敷显德,惠下以和,敬信思顺,庶尹允谐,是用锡公轩悬之乐、六佾之舞;
公镇靖宇宙,翼播声教,海外怀服,荒裔款附,殊方驰义,诸夏顺轨,是用锡公朱户以居;
公简贤料材,营求俊逸,爰升多士,寘彼周行,是用锡公纳陛以登;
公严恭寅畏,底平四国,式遏寇虐,苛厉不作,是用锡公武贲之士三百人;
公明慎用刑,简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纠不虔,是用锡公鈇、钺各一;
公爰整六军,典司征伐,犯命陵正,乃维诛殛,是用锡公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公飨祀蒸蒸,孝思维则,笃诚之至,通于神明,是用锡公秬鬯一卣,圭瓒副焉。
晋国置官司以下,率由旧式。
往钦哉!
祗服朕命,弘敷训典,光泽庶方,永终尔明德,丕显余一人之休命(《晋书·文帝纪》)
赋席 孙吴 · 张纯
四言诗 押支韵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三
文士传曰:张惇子张俨及异俱童少。往见骠骑将军朱据闻三人才名。欲试之。告曰:老鄙相闻。饥渴其矣。夫騕袅以迅遽为功。鹰准以轻疾为妙。其为吾各赋一物。然后乃坐。乃赋犬曰云云。赋席曰云云。异赋弩曰云云。三人各随其目所见而赋之。皆成而后坐。大欢悦。
席为冬设,簟为夏施。
揖让而坐,君子攸宜(○《三国志》朱异传注。《类聚》六十九。《初学记》十七、二十五。《御览》三百八十五。《诗纪》二十。)
古迹记 唐 · 徐浩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自伏羲画八卦。史籀造籀文。
李斯作篆书。程邈起隶法。
王次仲为八分体。汉章帝始为章草名。
厥后流传。工能间出。
史籀石鼓文。崔子玉吕望张衡李斯峄山碑会稽山碑。
蔡邕鸿都三体石经八分西岳光和殷华冯敦等数碑。并伯喈章草。
并为旷绝。及张芝章草。
钟繇正楷。时莫其先。
卫瓘索靖章草。王羲之真行章草。
桓元草。谢安王献之羊欣王僧虔孔琳之薄绍之真行草。
永禅师萧子云真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果师述师真行草。
陆柬之临书。臣先祖故益州九陇县吏部侍郎师道臣先考故洺州刺史左常侍峤之真行草。
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
齐梁以后。传秘此书。
跋尾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满骞朱异等署名。太宗皇帝肇开帝业。
大构图书。宝于内库
钟繇张芝弟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帙。
以贞观字印缝。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如后。
明经策问八道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三
问。
鲁史之文。
师用明于王道。
汉武之代。
左氏不列于学官
诚义例之可观。
终巫艳而多失。
凤凰启兆。
陈氏不得不昌。
鸲鹆成谣。
季氏不得不叛。
既未然以前定。
于立教而谓何。
同耻释经。
岂其如是。
夏五之阙。
虽系月而何嫌。
艮八之占。
于兼山为何象。
因生因谥。
未详命氏之殊。
德命类命。
请数制名之义。
生既充赋。
无辞说经。
问。
冠婚成人。
著代之义。
一献之飨。
舅姑先降以奠酬。
三加弥尊。
母兄皆拜而为礼。
责妇顺而则可。
子道而谓何。
一与之齐。
终身不改。
而狄仪有问服。
二姓之合为重。
而孔门多出妻。
蹈白刃或易于中庸。
引重鼎奚列于儒行。
裼裘袭裘之制。
继别继祢之差。
生既讲闻。
伫观详辨。
问。
周制六官
以倡九牧。
分事任之广。
计名物之多。
下士吏胥。
类颇繁于冗食。
上农播殖。
力或屈于财征。
简则易从。
寡能理众。
疑宋母之失实。
周公之信然。
今欲举司徒之三物。
教宾兴之六艺。
又虑乐舞未通于韶濩。
徒玩干旄。
乡射有昧于和容。
务持弓矢。
适废术学。
岂资贤能。
至若六变八变。
致神祗之格。
天产地产。
有礼乐之防。
贰春官
企闻详说。
问。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又曰。
乐天知命故不忧。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又曰。
吉人之辞寡。
寂然不动。
则感而遂通。
见几而作。
乃不俟终日。
岂各有所趣。
幸备言其方。
至若巽之于人。
为广颡白眼。
坎之于马。
为美脊薄蹄。
曲成以弥纶。
何取象之细。
伫闻体要。
然后忘言。
问。
尧之文思也。
羲和四岳。
敬授人时。
其道巍巍矣。
舜之登庸也。
则流放窜殛。
考绩黜陟。
熙帝载而亮天工者二十有二人。
其理昭昭矣。
至禹则别九州。
导九河。
分五服。
建五长。
辛壬癸甲。
荒度土功。
其勤云云矣。
夫以陶唐虞夏。
皆圣人也。
而劳逸斯殊。
岂时不得不然。
复道有所不及。
何事功元德烦简相去之远耶。
愿闻其说。
问。
三纲之道。
有君臣焉。
有父子焉。
周南召南。
以风化于天下。
关雎鹊巢。
乃首于夫妇。
举后妃曷若先天子。
美夫人曷若称诸侯。
岂自迩而及遐。
将举细而明大。
太师所采。
孔圣所删。
以时则齐襄先于卫顷。
以地则魏土褊于晋境。
未详差次。
何所后先。
一言虽蔽于无邪。
六艺乃先于谲谏。
既歌乃必类。
何失之于愚。
理或出于郑笺。
言无惮于匡说。
问。
褒贬之书。
宣父约于史氏。
清婉之传。
卜商授于门人。
经有体元。
且无训说。
日称夜食。
颇近迂异。
徵秃眇之修聘。
聚綦辄之方言。
大夫奚俟于偕行。
卫公子岂名其夭疾。
隐居摄以崇让。
郑讨叛以灭亲。
未曰申邪。
宁为积虑。
邹氏夹氏。
学既不传。
尸子沈子。
复为何者。
鄙夫未达。
有伫嘉言。
问。
子曰。
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
又曰。
仁远乎哉。
则子文之忠。
文子之清。
由也之果。
求也之艺。
皆曰不知其仁。
岂尽非君子耶。
胡为乎登夫子之门。
而称齐楚之贤大夫也。
其愚如愚。
宁武与颜生孰愈。
三思三省。
季文曾子孰优。
虞仲隐居以放言。
下惠辱身以降志。
颇殊取舍。
皆曰逸贤
探索精微。
当有师说。
朝议大夫太子宾客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太傅卢公行状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
曾祖勤嘉。皇朝散大夫青州司马陇城县开国子
克明。皇瀛洲高阳县
国子祭酒。父沼。
陕州芮城县。累赠慈州刺史秘书监
河南府洛阳县遵化乡恭安里卢迈子元年六十状。公以仁为经。
以义为用。宗四教之根本。
探六籍之菁华。其门风士行。
天下归重。以居室之和。
移诸官署。以率性之道。
宏于事业。自解巾试吏。
至于佩相印。不为利疚。
不为物迁。令名丰禄。
与之终始。推是道也。
年未志学。累丁齐斩。
纯孝孺慕。外除犹毁。
博贯儒书。不耀其华。
特为叔舅太傅文贞公之所赏鉴。经明筮仕。
太子正字蓝田会府试言。
拔乎其萃。转河南主簿
寻有诏充集贤校理建中初
上方靖端百度。修起五谏。
右补阙。俄换侍御史
兴元元年刑部员外郎。閒一日。
又以本官兼侍御史相国萧公宣慰于江淮。奉忧勤之旨。
宣岂弟之泽。四牡所及。
熙熙如。既复命。
吏部员外郎。每岁赴调者。
杂而多端。废置关决。
在于郎吏。情伪之所伏。
奸利之所因。攻坚木。
导大窾。从容折中而优为之。
又以京师食贫诸孤衣食为念。求出为滁州刺史
仁恻之政。人到于今怀之。
朝廷嘉其理行。徵入为司门郎中
自时厥后。比岁超拜。
谏议大夫左曹右辖。乃参大政
皆用德进。人无异词。
閒一岁。迁中书侍郎平章事
又一岁。感风痹。
寝疾周月。除太子宾客
贞元十四年六月某日。薨于家。
追命太子太傅。公宽舒宏重。
有姿度风表。而宪章品式。
故事成法。经通缜密。
靡不周贯。居谏诤之官。
言必削藁。自非成命颁行。
而人莫知者。又尝以考课之法。
溢美相蒙。革其已然。
当自二府。时居左垣。
固辞上第。宰政叹其能让。
因以从之。庶官之滥者知惧。
而百职修矣。燮和台阶。
秉直闲邪。率循中庸。
左右皇极。德辉陶然。
不见其际。诗曰。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恶其文之著也。公诚有之。
不然。岂移疾家居者旬岁。
上章乞告者七反。然后得请。
至于饰终追锡。有加礼焉。
此固有以异于常而得之也。早岁以游寓于南谯
崔文贞公讲学至谷梁传。因附经义。
有以规者。文贞惭叹。
为之著重请铭。且曰。
吾以尔为甥。亦以尔为友。
知免于大过矣。其推重如此。
天性笃于慈仁。厚于情礼。
每居功缌之丧。其于言而不议。
议而不及乐。率皆容称其服。
而有加焉。故事。
宰臣上公承摄之礼。圜丘斋祀之敬。
则未尝以驺骑导出国门者。公从父弟殁于蜀都。
輤车之来。道秦赴洛。
出东门十数里。以展哀送。
度越常检。名教多之。
其居部也。叔父下邽休沐至止。
朋来憧憧。侍食佐酒。
弥日通夕。与偫从之丱者冠者。
均其指使。章绂之外。
无以异焉。再娶无子。
或以嗣不可绝。谕之他求者。
则曰。吾舅文贞尝言之矣。
兄弟之子犹子也。引而进之。
可以主后事。故自成童至于捐馆。
其所留于聪明。接于心术者。
中正之外。无自入焉。
历官俸赐。必振六姻之乏。
即远裳帷。唯资四布之赙。
季文之廉忠。张仲之孝友。
魏舒之宏粹。孔光之慎密。
兼而具之。日月有时。
盍徵谥法。是用传信。
移诸有司。谨状。
贞元十四年九月十四日故吏朝议郎尚书司勋郎中知制诰云骑尉赐绯鱼袋权德舆谨上尚书考功
礼有易名。本于周道。
必视其行。劝孰甚焉。
谨按故朝议大夫太子宾客太子太傅卢公。德范禺卬。
大圭彝器。闺门风训。
仪表人伦。乃持国均。
以镇雅俗。絜矩居易
有初有终。瞻彼九原。
既徵先远之卜。节其一惠。
敢忘至公之议。谨上。
五室议皇祐二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二、《宋景文集》卷四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明堂所以有五室者何?
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升,白曰显纪,黑曰无矩,苍曰灵府」。
郑康成曰:「五府与周明堂同」。
以来,五室之制不改。
周家以木室在东北,象木生于寅;
火室在东南,象火生于巳;
金室在西南,象金起于申;
水室在西北,象水起于亥;
土室居中者,象土总御五行,寄治四方,不专一隅之义也。
其名,木室曰青阳,火室曰明堂,土室曰太室,金室曰总章,水室曰玄堂。
青阳者,言之色与阳之气。
明堂者,为朱明,是其体之明也。
太室者,太大也。
土功最大,馀行比之为小,以其含容广大也。
总章者,总,法也,章,明也。
至秋万物已成,光明洁鲜云。
玄堂者,,黑也。
冬杀为阴,故取黑义。
秦更制九室,其法不传。
后汉之营明堂,遂改周制。
张衡所谓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者。
或曰九室十二坐,以象九州十二月
宋营明堂,止为十二大屋,无户牖之制。
齐从王俭议,更复五室。
梁武帝欲有述作,乃下制,与群臣大议曰:「堂准《大戴礼》:『九室、八牖、三十六户,以盖屋,上圆下方』。
郑康成据《援神契》,亦曰『上圆下方』,曰『八窗四闼』。
明堂之义。
本是祭五帝神,而九室之数,未见其礼。
若以五堂而言,虽当五之数,面南则背叶光纪,面北则背赤熛怒,东面西面又亦如之,于事殊未可安。
且明堂之祭五帝,则是总义;
在郊之祭五帝,则是别义。
宗祀所配,复应有室,若专配一室,则是义非配五;
若皆配五,则便成五位。
以理而言,明堂本无有室」。
朱异以为:「《月令》『天子居明堂左个右个』。
听朔之礼,既在明堂,今若无室,则于义诚阙」。
制曰「若如郑义,听朔必在明堂,于此则人神混淆,恭严之道有废。
《春秋》云:『介居二大国之间』。
此言明堂左右个者,谓所祀五帝堂之南,又有小室,亦号明堂,分为三处听朔。
既三处,则有左右之义。
在营域之内,明堂之外,则有个名,故曰明堂左右个也。
以此而言,听朔之处,自在五帝堂之外。
神既有别,理无相干」。
议遂不能定。
天监十二年虞㬭建言:「《周礼》,明堂九尺之筵,以为高下脩广之数。
堂崇一筵,故阶高九尺。
汉家制度,犹遵此礼,故张衡引『度堂以筵』者也。
郑康成以庙寝三制既同,俱应以九尺为度」。
制曰:「可」。
于是燬宋太极殿,以其材构明堂十二楹,基准太庙。
以中央六楹安六座,悉南向。
由东第一青,第二赤帝,第三黄帝,第四白,第五黑帝。
配帝总配享五帝,在阼阶东上,西向。
大殿后又为小殿五楹,以为五佐室焉。
后周采《三辅黄图》,欲建九室,不能成。
隋牛里仁建言:「三代相沿,咸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变。
夫室以祭天,天实有五。
若立九室四庑,所用布政视朔,自依其辰。
郑司农十二月分在十二月青阳等左右之位,不云居室。
康成亦言:每月于其时之堂而听政焉。
礼图画个,皆在堂偏,是以须为五室」。
唐高宗与群臣杂议,以五室为宜。
故设昊天上帝于太室中央,南向;
配帝于东南,西向;
青帝于木室,西向;
赤帝于火室,北向;
黄帝于太室南户之西,北向;
白帝于金室,东向;
黑帝于水室,南向。
太昊、炎帝、轩辕、少昊、高辛之坐,各于五方之左,内向。
差退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坐于明堂廷中,各于其方,俱内向。
故国朝唐制,仪存《通礼》。
臣按古谓明堂为五府,似五室之制,权舆于此。
上世图籍沦闇不得,󲦤绅先生所能道者,又皆大较而言,不能纤细推处,故、周止云大享明堂,不言别一室。
后世诸儒推而合之,分主五行,遂设神位,有其兴之,莫可废也。
然汉制本为九室。
薛综曰,堂后有九室,所以周制云。
若然,室在堂后,不为享之位明矣。
故向背之间,梁武致疑;
筵几之度,远而难质。
今有司请以大庆殿即为明堂,仿古宜今,最为合礼。
《周礼》书曰清庙明堂与路寝同制,此其验也。
其五室权以幔幄为之,以明六天五帝蕝位,于礼无嫌。
大唐常州江阴县兴建寺碑铭 唐 · 郁偫老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一
佛道化而无私。天道运而无积。无私□以广济。无积固乃应时。此上二者。同德而异名。寂寞幽元。众妙之门。考其煦育一也。今斯佛场。大拯生死。百姓日用。于此何益。有矣夫。俾众情知去恶而就善。去祸而就福。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抑各有所利。大略不然者。则曷以载育庶物。度彼蒸民。令殊路而同归。如百川朝宗。咸会于海。夫其佛法流传。肇于汉代。瑞符圣梦。善副天心。自西徂东。繇是崇立。士庶各馆。皇王异尊。靡不庶几。归信者什一。遂令睹者生善。悟理达宗。察性是空。反本知卒。若然者。则真谛之源广济矣。佛及菩萨。共说偫教。言虽多。事从一。万法攸归。物物自备。苟举一隅。诸不书也。初京师首创白马。殆吴越大兴佛寺。昔近畿洛。皆天子及公卿舍业聿修精舍。今江阴县兴建寺者。则梁大同元年二月四日渤海太守公衡之所建。衡则黄门侍郎升之子。肇兴西汉。衣冠承嗣。迨今德望。尚不湮微。舍其别业。载葺伽蓝。春园桃李。尔乃易为禅林。俗馆居庐。是以崇乎月殿。佛法从仪。沙门传教。金钟玉磬。两韵萧疏。檐卜旃檀。二香馥郁。殿中石佛。泛海而来。莫知年代。寺僧咸相谓曰。先古宿德。请归此寺。岁忽炎旱。以焚香致敬。甘泽必至。邑人佥依。灵效斯在。其地昔有凤巢于树。乃载于图书。伍相延湖。固彰于版籍。后负郭邑。南接云山。左控姑苏之雄。右据毗陵之胜。殖货臻凑。人风穆。十室之家。殆于诸族。皆有忠信。或迹为俶载。乐业隐逸。及其幽居闲暇。高遁园林。谅鲁连之士矣。仁义束身。诗书检行者。而亦有诸。今此乡闾。永依佛寺。担警荤膻。遂跻归敬。先属中道陵夷。缁徒寖微。前上座僧请灵寺主僧惠𧦬都维那僧请林山嗣以续绍隆常住。未遑勒石。今寺主文献上人及太守之苗裔数人。兼诸檀越君子等。共议树碑。文其往事。靡不佥从其愿。文献上人乃法门喉襟。远近瞻敬。铃键寺事。条贯僧徒。文道外通。戒行内蕴。生肇岂易。休远略同。上座灵玩上人。秉节弥坚。冰霜洁操。运心戮力。纪纲恢宏。未隶寺时。早曾葺理。常住赎田数顷。继香积。暨宝历元年。于寺西隅造法华院。舍园地以充基址。兼奖劝庶缘。共为功德。今将工向毕。杼材成文。遂得寺域周旋。甚当枢要。始自一篑。今侔九层。佛哉斯善者夫。都维那季文。戒行贞廉。胡能有类。仁德忠信。善道孔昭。与三纲等经之营之。咸赞洪业。寺旧有宿德法云灵慎法属清宴等导其初。今已归寂。嗟夫。道林宾徒。递相湮沈。虽舍报身于此方。故乃甄升于上界。今之道友导其后。克开厥功。载兴载葺。广为福善。伏用资我皇家而已。于郡守韦公缜。刚毅公廉。仁明爱人。搢绅之徒。其从如水。频由台鼎。方领此郡。用弗扰政。慰安罢民。先张刑法以威之。次施道德以育之。视百姓如同小子。剿凶绝豪。护持大梵。县宰张公伯达。煦仁风以抚俗。出牛刀而佐时。鸟鹊龟鱼。各得其化。绳彼奸猾。卫此佛法。丞任。主簿崔。尉刘褚许。并以远代簪缨。驰芳不泯。洪才绮靡。誉彰仙籍。佥曰斯美者欤。余自洛师而回。寺僧虑先古之业湮微。见命为铭。纪缮今昔之事。其言也直。然后躬诣精舍。观其置寺处。虽无崇峦峭岭。石路云溪。乃有湖岛亘前。谅具区之巨浸。阡陌起侧。侔京畿之广途。修林茂。叶四气以氤氲。穹阜回岗。偫境而壮观。不然者。焉能感瑞像泛溟海以招来。灵凤望烟林而巢处。大叶贞祥。不其盛欤。劫石将烬。夫何镇于千古。今凭故事于丰碑。岂不斯为可久。铭曰。
邈哉宝刹。
洞矣元门。
道尊天地。
德重乾坤。
俾未悟者。
来知真源。
愚智万种。
破惑一言。
洛及吴都
归心已于。
公卿舍业。
竞造精庐。
士庶崇信。
回向如趋。
一叶化世。
三车引途。
伟哉梁代
善有其人。
费氏别馆。
建斯福因。
禅林永茂。
松柏长春。
雁塔凌汉。
鉷钟报晨。
台殿云连。
鸳鸯瓦翠。
道徒铃键。
运心克志。
辟开厥功。
回廊周备。
载兴载葺。
是崇是置。
世途隳矣。
福场久斯。
石尽刱改。
山漂海移。
于焉靡志。
夫何记其。
众议砻石。
树兹丰碑。
大和二年戊申岁二月八日
主寺僧文献置。
进士鲁郡郁偫老撰。
句题吴季文经锄轩 明 · 吕旭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新安文献志卷五十九
结庐在人境,绕屋树扶疏
园林无俗情,莽浪林野娱。
开荒南野际,新畴复应畬。
游好在六经,历览千载书。
虽有荷锄倦,浊醪解饥劬。
奇文足欣赏,慨然念黄虞。
古人惜寸阴,君今复何如。
再用韵促季文结水边亭 南宋 · 张侃
五言律诗 押阳韵
一朝飞骥足,十载叹龟藏。
临水轩亭好,逢人笑语凉。
须先心地远,莫厌斧声忙。
未数漳南景,裁诗拂藓苍(自注:宋刘绘张融周颙,一时胜士,居皆连墙,故朝野为之语曰:三人共宅夹清漳刘中央。舜卿朱季文、卢子长并居,故云。)
朱季文即事 南宋 · 张侃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种竹多临水,山随云影藏。
夏深元有暑,秋浅未全凉。
个个飞萤入,双双归燕忙。
几年观物理,不复叩员苍。
和陈怡女史冬兴原韵四首 其三 晚清 · 费墨娟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难将消长1问阳阴2,举目金瓯感莫禁3。
除弊恨无三尺剑4,纾怀聊借一张琴5。
普天谁献平戎策6,绮阁犹怀报国心。
身是女流空有志,出师二表且长吟7。
注:(1) 消长:敌我双方势力的强弱变化。 (2) 阳阴:即阴阳,指擅长占卜、星相方术的人。《西游记》第二三回:“却只是仓卒间,不曾请得个阴阳,拜堂撒帐。”《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 (3) 金瓯:比喻疆土之完固;这里用以指国土。语出《南史朱异传》:“(武帝)尝夙兴至武德合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清秋瑾《鹧鸪天》词:“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4) 三尺剑:古剑长凡三尺,故称。《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唐杜甫《重经昭陵》:“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5) 纾怀:缓解郁闷的心情。纾:缓和、解除。 (6) 平戎:平定外族入侵。清孙枝蔚《记梦》:“开筵为赏平戎策,下马先成露布文。” (7) 出师二表:指诸葛亮的前后两篇《出师表》。前表见《三国志》本传;后表见本传注引《汉晋春秋》,或疑是伪作。出师:出兵。